在西方国家中,法国的国有企业比例大约是最高的。近些年来,法国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。
法国从事公益服务的国有企业都占有“自然垄断”的地位。80年代以来,欧共体通过了一系列指令,要求各成员国逐渐开放服务市场,法国也不得不修改法律,让服务行业的国有企业进行调整,以应付未来不可避免的竞争。
市场开放后,为了保持企业在市场上的优势,国际合作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。在服务业市场上,国际合作经常通过换股的方式来实现。法国电信公司、煤气公司与航空公司便不得不开放资本,让外国私营企业持股,参与企业的管理。外国公司参与管理后,经常提出一些对法国国有企业发展有利的意见。于是,开放国有企业资本,引进外国的股东,成了法国政府一种主动、积极的政策。
法国计划署一位官员作为国家代表,是几家国有企业的董事。他告诉记者,过去没有外部股东参加时,国有企业的董事会由1/3国家代表、1/3职工代表、1/3的议员与专家代表组成。在董事会上,讨论往往流于形式,很少涉及投资项目、企业发展战略等最重要的问题。而外部的私营股东参加董事会后,改变了这种气氛,他们感兴趣的就是投资效益、经营风险等问题,慢慢就改变了董事会的作风,董事会真正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中心。法国电信公司在开放资本后,管理明显改善。
通过开放资本,可以改善国有企业的管理,这已被事实证明。但并不是所有的国有企业都可以采用这一“药方”。譬如,法国的国营铁路公司是一个负债累累、经营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。如果它开放资本,敢买股份的人可能不多,外国公司更不敢与它换股。
法国政府便决定把国营铁路公司一分为二,让投资与发展部门单独成立了一个公司,负责未来的铁路发展。这一改革措施的目的是把国有企业的不同职能分开,把大企业打散,简化企业经营。结果证明,这一措施效果显著。
过去,国营铁路公司的发展投资项目与日常经营项目混在一起,很难分清哪些亏损是经营不善造成的,哪些亏损是投资核算不准造成的。分成两个企业后,它们之间形成了客户关系。投资企业负责未来铁路线的设计、投资,它建成了新的铁路后,国营铁路公司就成了它的顾客,用它的铁路要交使用费,如同上高速公路要付钱一样。这样,双方的关系非常明确,盈亏都看得清楚。
自从这两个公司分家后,负责投资的公司对新项目的投资核算非常认真,因为这关系到公司将来的效益。马赛市要改造、扩建火车站,本来预算很大,投资公司估算之后,发现有些预算根本不必要,它重新核算了一下,竟省下了40%的投资。铁路投资公司以后每新建一条线路,都要算出准确的开支和收回投资的期限,如同其他企业对市场需求要作出预测一样。
剩下的铁路公司只对现有线路的维修和使用负责,经营得到了简化。但是,这些措施能否从根本上改善国营铁路公司的经营,目前还难以定论。